170萬人大齡未婚,要當好命單身姑姑,請優先做好這3件事

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40歲以上未婚者逼近170萬人,與十年前相較,大齡單身者倍增趨勢明顯,他們成為了兄弟姐妹小孩的「單身姑姑」或「單身舅舅」。妳/你可曾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單身姑姑(或舅舅)嗎?一旦決定成為單身姑、單身舅,該優先做好哪三件事?
今年45歲的露西(化名)30歲時曾貸款留學,35歲好不容易還完學貸,立刻咬牙在大台北地區買房,問她為什麼不給自己留一點喘息的空間?她說,「其實只是看清楚了,我這輩子應該會單身 」 。
「年輕時談了幾場戀愛,但始終沒有遇到可以『定下來』的那個人,在確定這輩子應該會單身,我給自己的35歲生日禮物,就是一間房子」;露西目前擔任一家外商金融機構發言人,她觀察 ,同樣都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創傷,老一輩的女性可能選擇早婚,逃避原生家庭,但是到了這一代,則變得對婚姻戒慎恐懼,「我不想從一個火坑跳進另一個火坑」。
不知從何時開始,你我身邊越來越多單身姑姑,每個人成為單身姑姑的原因不一樣,過來人露西在確定成為單身姑姑後,為自己訂下的三大目標,有房、有工作能力(有錢)、有人際存摺。這三件事,她是怎麼做盤算的?
第1件事、單身姑姑要有房
露西說,「老了以後,有地方住很重要,不管自己買或家人給 」 ;但是現在房子越來越貴,單身者不一定能負擔得起,她選擇咬牙背房貸,是因為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早已規劃好:房子只給兒子,不給她這個未出嫁的女兒。
第2件事、單身姑姑投資自己,有好工作
她表示,「有工作能力是為了要有錢,我絕不投資名牌,只投資自己」;會選擇貸款出國唸書,也是因為原本在外商科技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發現周遭很厲害的同事,都擁有亮眼的國外學歷,「大概是幾段感情無疾而終後,突然體認到,出國唸書提升職場競爭力,變得很重要。」
至於人際存摺,露西說出了內心感嘆,「有錢就會有朋友」;這說來殘酷卻是現實,甚至有錢才會有晚輩,「兄弟姊妹的小孩來看我都很開心,因為可以吃香喝辣,橘色涮涮鍋姑姑請客,爸媽覺得浪費的網紅鬆餅店,姑姑請你吃到飽 」 ;「要交朋友 ,沒錢如何維繫關係?吃個下午茶都要考慮預算和地點,多辛苦 ?」
第3件事、單身姑姑要有朋友
問獨居的露西,萬一哪一天在浴室滑倒了,該怎麼辦?她說,「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打119」,然後我會通知兄弟姐妹,但是我還有一個緊急聯絡人。
露西口中的這位緊急聯絡人是自己的小學同學,同樣也是一位單身姑姑;她認為,緊急聯絡人不用多,但一定要有,一、兩個信得過的人就夠了,「我自己的財產一部分給她,都不會覺得可惜和遺憾的那種」;「必要時,就算她無法出面幫我簽什麼,但是至少了解我的家庭狀況,可以幫我跟原生家庭聯絡」!
曾經在某公股行庫擔任財富管理主管的宇仁管理顧問負責人林巧燕觀察,「現代女生似乎沒那麼愛結婚,可能是大家都不想委屈自己」,她的客戶當中,不乏有錢的單身姑姑。
單身理財風格大不同 她愛保本他重高報酬
林巧燕發現,單身者的財產管理方式大不同,「單身姑姑偏向固定收益的東西,想保本,以保險、債券為主,單身舅舅喜歡投資報酬率高的,偏好股票」;究其原因,「男生通常不用擔心房子 ,因為即使都是單身,父母的房子通常留給兒子,未必留給女兒 」 ;「單身舅舅自己的錢,可以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但是單身姑姑得自己買房子,投資傾向都是要照顧自己,她們甚至比單身舅舅更在乎長照險」。
寫給獨一無二的單身姑和單身舅 自己的家自己詮釋
「每個人到了30歲以後,都要有一個『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對於單身姑姑(單身舅舅)最要緊做好的三件事 ,有不同的詮釋。
第一,營造家的感覺;「不是說單身就沒有辦法有『家』的感覺 」,劉維公說,單身者也許沒有家庭組合或家庭關係,但如果自己一個人也能營造出家的感覺,即使單身也可以過的讓人羨慕,「 這個家可以表現你的品味、生活品質,自在、自主的生活風格 、lifestyle」。
他強調,家不等於房子,是否買房不強烈建議,因為每個人經濟壓力不同;不論或租或買,單身者在「家」這件事情上,也可以得到成就感。
第二,享受弱連結;單身絕對不等於孤單或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選擇單身,只是他對人與人的連結,發展出不一樣的模式 」 ,劉維公說,單身姑姑(舅舅)必須有一個在居家環境和辦公環境之外的「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可以是參加志工服務、登山團體,也可以是一個實體空間,例如圖書館、運動公園;劉維公認為,單身者一定要走出家門,接觸人群,缺少「家庭關係」強連結的單身者,就更應該享受「第三空間」的弱連結。
第三,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工作不應該成為逃避現實的方式」,劉維公說,現代職場和社會環境,對單身者越來越友善 ,你有更多斜槓的機會,有些單身者會因為充滿焦慮感或不確定感,而過度工作,甚至過勞,這是不健康的,千萬不要越孤獨越拚命工作。
劉維公建議,當體認到自己是單身姑姑(舅舅)的時候,在工作上和經濟上要有更清楚的規劃,「單身是非常高風險的生活方式 」,必須要有更清楚的理財概念,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之間找到平衡點。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7183758?from=edn_search_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