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缺口還差千萬 單靠勞保勞退及台股梭一把?恐事與願違

距離退休存款目標還差1000萬元,該怎麼辦?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與富邦投信所進行的「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發現,台灣人的退休財務規劃,存在著現實與理想的明顯差距。
已退休族群的理想可安心退休存款是1057萬元,受訪者平均實際累積的存款則是686萬元,理想與現實之間有371萬元的差距。
未退休族群的理想可安心退休的存款為1348萬元,平均實際累積的存款卻只有324萬元,缺口高達1024萬元。
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張傳章表示,這顯示大家心目中理想退休金數額,跟實際累積情況有很大的鴻溝。
迷思1、退休金靠政府 萬萬不夠
中經院與富邦投信合作已經8年,實際負責調查業務的中經院第三所所長黃勢璋多年來觀察,台灣人的退休金仍然高度仰賴政府,調查已經退休族群的退休金主要來源,近六成是「政府退休金」,其次是個人儲蓄,然後才是投資收入。
未退休族群則顯得比較認命,認為要靠個人儲蓄的,多於政府退休金,但是認為必須靠自己投資收入的,仍然敬陪末座。
對於退休生活的擔心,不論是已退族或者未退族,最在意的都是醫療費用的財務支出,其次是通膨和負利率,「大家都很擔心錢會變薄,未退族還擔心準備的退休金不足」,黃勢璋說。
迷思2、靠股市滾出退休金 當心過度自信
由於政府退休金制度存在著財務危機,以勞保基金來說,已經入不敷出,但是仍然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退休金主要靠政府;黃勢璋認為,「這是一種危機」,「未來你的退休金真的不能只靠政府」;他建議推動TISA個人投資儲蓄帳戶與退休儲蓄自選平台,鼓勵勞工自提並管理退休金。
但是在還沒有TISA之前,要怎麼把這1000多萬元的退休金鴻溝補滿?多數人是靠股票。
延伸閱讀》:退休金自己存1/台灣退休金制度不及格 少了稅負優惠的TISA能翻轉劣勢嗎?
相較於8年前(2017年)調查,選擇股票做為理財工具的不到三成,現在投資股票的已經超過五成;不過就財務行為上來看,黃勢璋發現,大家對於理財的自我評分(心目中認為自己有多厲害)結果,都高於實際評分,「展現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
已退族當中,年齡介於50-54歲著,自評為3.25分,但實際分數只有2.6分,「這個族群是最自我感覺良好」,黃勢璋說,「他們可以很年輕,50幾歲就退休,顯示對於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非常有自信,連投資這件事情也是很以自信」。
普遍來說,已退族或多或少都有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黃勢璋研判,「這可能是因為老一輩的人,經歷過台灣錢淹腳目,股市很強的那個年代,讓他們自認非常了解如何進出股市,並從中獲利」;不過他認為,現在已經不再是不按照專業判斷,道聽塗說就可以投資的年代了,這麼做會非常危險。
迷思3、存退休金至少2隻腳 保險不可少
相較於已退族,未退族對於被動追蹤大盤指數以及自主選擇的投資組合,接受度明顯較高,也因此他們對於ETF的偏好程度逐年提升。
黃勢璋觀察,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ETF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理財產品;他自己在學校教書,課堂上發現自己的學生當中,55%的人有投資ETF;這與過去剛畢業的年輕人,把買保險當成第一順位的情況有差別。
不過他也提醒,除非有很強而有力的財務累積,不然保險規劃還是很重要的。
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副理事長楊曉文則提醒,年金保險是適合退休規劃的,但是65歲才買年金,保費會很貴,所以累積期就要買,才能用很長的遞延時間,透過30-40年的複利價值以較少的成本,把未來能拿到的現金流提早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