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險商品漲價 「兩率」催動

2023-03-13


日前立委質疑產險業者在多項保費上齊漲,認為業者是為彌補防疫險損失所致,但產險業者私下無奈說,調漲主要是憑藉「再保費率、損失率」兩大因素,且每家公司險種損率不盡相同,調漲費用亦有所差異;金管會保險局也說,商品種類多元,難以估計漲價幅度或是品項有多少,業者調漲是「有所本」,不可能隨意漲價或因彌補防疫險,讓消費者權益受損。

產險業者說,保險公司有可能因再保費用而漲價,「有些風險國內承擔不了,一定要到國外去,國外再保人漲價我不得不漲,不然我收的錢不夠去付國外的再保費」。業者強調,這些樣態只會發生在大型商業火險或大型工程險等需要再保的特殊險種;另一種是銷售很差或高風險的就不會承保。

至於「損失率」部分,也是產險業者調價的評估要件。業者說,如個人性商品車險、旅平險、個人傷害險這類較沒有牽涉到再保,而是針對險種損失率檢視,看是否需要漲價,有時候甚至還會降價,不一定都是漲價。「損失率」簡言之即是產險業者所承擔要理賠的金額。

去年受累防疫險、產險業損失慘重,業者坦言,過去業界確實有為了搶生意而「削價競爭」的生態,為追求業績,多數業者抱著賭博心態,即便高風險仍承保,「以先搶業績再說」,但這波防疫險業者作法將回歸本質,「追求業績已不再是唯一目標」,過往風險評估標準較寬鬆,現在希望有合理的核保利潤,業者說,「今年的風險評估標準,將因防疫險帶來的大失血,變得更嚴謹。」

針對費率調漲,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保險商品是要符合市場機制,有關各業者和漲價情形跟商品,確實跟公司政策有影響。依據保險商品銷售前作業處理準則規定,產險業商品本來在費率處理就要檢視「合理性」和「適足性」,按照損失金額調整。

【記者齊瑞甄/台北報導】近期不僅物價上漲民眾有感,連車險、火險、寵物險等都接連調漲,讓民眾大喊吃不消,不過產險業者說,調漲保費依據「危險損失率」評估,每家公司不一樣,並非全面漲,有些甚至調降。

例如車險、旅平險、個人傷害險這類,較無牽涉到再保,是以險種損失率檢視,有時甚至會降價,不一定都是漲價,例如旺旺友聯甲式車體險今年降價。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說,汽車竊盜險近幾年出險機率比較低,市場費率有調降。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026914?from=edn_search_result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任何形式轉載、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Copyright © 2022 林梓燁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