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癌險住院理賠談起

2023-09-06


近期,衛福部健保署嚴查短期住院,導致癌友無法請領私人商業保險給付,被迫中斷治療。這引發健保財源不足,重症病人自費比例高的問題。觀察這個案例,可以發現相關利害關係人的不同反應,這包括政府、醫療院所、病人、與保險業者。甚至政府內部的溝通,這包括衛福部與金管會。

整件事情的起因,是健保署的財務狀況。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的最新著作「政府不敢告訴你的健保危機」,該文提出健保的真實狀況。健保總額成長率不足,由於總額不夠,已經導致各種醫療給付捉襟見肘,此次癌症短期住院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人口結構持續惡化的大背景下,健保署會不斷限縮重要醫療給付的財務支持,此次事件所引發的社會焦慮,會在未來歲月中持續上演。因此,本文希望抽絲剝繭,從這次案例中找到教訓,做為未來處理相關危機之參考。

由此次案例來看,它很像一場連鎖反應。第一步,健保署提出政策改革方案。其次,引發病友的疑慮。接下來,傳導至商業保險公司,啟動醫療商品保障內容的討論。最終,開展政府內部部門中衛福部與金管會的協商,重新釐清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互動。而這個互動,便是本文希望探討的重點。

以筆者來看,這些互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社會保險決策部門在做政策變化前,與商業保險部門的溝通。它意味著,健保署未來做政策改變前,若能邀請具有商業保險背景的人士參與,政策品質會更完善。以此次案例來看,其主要焦點是認定標準。目前商業保險的理賠認定,是以健保標準為依歸。這意味著全民健保有兩層意義,其一是財務補貼,其二是服務規格的認定。而此種認定也是商業保險理賠的重要基礎,例如癌症住院的認定。若這種認定的改變,不是以實際醫療需求出發,而是以健保財務為依歸,這將導致商業保險的混亂,此次案例的導火線便是來自於此。政府若希望商業保險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則必須要提供基礎建設,亦即醫療服務的認定,這也是未來金管會與衛福部討論的基礎。

其次,就癌症病友與一般民眾而言,隨著人口老化與癌症慢性化,全民健保緊縮癌症給付內容,會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未來就醫的財務風險會逐步加大。建議民眾要盤點目前的財務狀況,提高相關的保障與流動資產。

最後也是最重要,對商業保險公司來說,未來會面對層出不窮的事件,它既是危機也是轉機。對於許多罹癌的被保人而言,其所擁有的癌症保單,多屬早期商品,而保險公司並未料到未來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的狀況,如何在既有的保障內容中,增加新的項目,如同穿著衣服改衣服,例如癌症門診手術。筆者建議,可以仿照外溢保單中健檢型商品的設計理念,針對體況維持不錯的客戶,提供增額的保障。如此設計,可以累積保險公司在定價時所需的資料,對於商品設計,核保程序的建制,與理賠標準的安排,都有相當之助益。

以上的安排,需要一些配套措施。首先,健保署在可能範圍內,提供癌友的就醫訊息,以便有助於壽險公司的定價。其次,保險科技的運用,例如穿戴裝置的運用,也將有利於商品的開發。

台灣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公部門角色下降,民間功能逐步上升的背景下,公私協力必然成為顯學。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7419048?from=edn_search_result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任何形式轉載、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Copyright © 2022 林梓燁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