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完善商業長期看護保險

2023-06-19


從世界角度來看,台灣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2018年底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4%,預估到2025年將超過20%,它意味著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僅為七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只有韓國與新加坡與我國相仿。政府若不有效因應,國家財政會受到嚴重的衝擊。網路的生活場景,如何建構完善的商業長期看護保險,便成為核心議題之一。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每年新增長照服務使用人數約為3萬人上下,從2021年至2024年長照需求人口,將由32萬增加至41萬。但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到2021年底,國內長照險的滲透度僅為4%,相較整體保險滲透度超過17%而言,有相當大的落差。看起來,商業長期看護保險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商品,而背後的理由,值得大家好好深究。

許多人期待商業長期看護保險,能夠複製商業醫療險的模式,有大幅成長的空間。我們先分析商業醫療保險成長的因素,再討論是否能複製到長期看護險。台灣自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並於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於2016年實施台灣版的診斷關係群。在這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之下,商業醫療險的保費收入快速上升,由1993年的100億上升至2019年的3861億。其中,1993年至2001年之間,由於基數較低,每年成長可達20%以上。

近年來,由於基數已高,每年成長率也維持在5%至10%之間。綜觀過去30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全民健保的開辦,提高民眾對醫療風險的認知,再加上二代健保的自費項目,帶動實支實付醫療險與重大疾病保險的需求。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以商業保險支持全民健保的改革,並提升醫療水準。

然而,當我們觀察長期看護保險的發展,就沒有商業醫療保險的幸運。壽險業自1996年開始經營長期看護保險,由於民眾風險認知程度不夠,再加上理賠條件嚴苛,客戶對此興趣缺缺。曾經有個階段開發類似長照保險,以失能為主軸的殘扶險,一度頗受消費者青睞。但是,由於定價失當,再加上再保公司的疑慮,最終被監理機關叫停。比較這兩個險種的發展,的確有值得大家深思之處。

從學理上來看,保險是一連串的服務,從前端的風險包裝與定價,中端的行銷與核保,到後端的保戶服務與理賠。就商業醫療險而言,全民健保提供許多基礎建設,包含定出醫療服務規格,建構自費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等,這些都有助於保險公司包裝與定價醫療險。其次,健保局審視給付項目及醫生提供診斷證明,這些保險公司核保與理賠工作都有助益。換言之,沒有全民健保提供的基礎建設,就沒有商業醫療保險的開花結果。

反觀長期看護保險,就沒有這麼幸運。由於公共長期照護制度,一直擺盪在稅收制與保險制之間。雖然,政府最終選擇稅收制,但是,主要稅源是依靠遺產稅與房地產稅。而這兩種稅源多屬機會稅性質。在財源不穩定與高齡化加劇之下,適必會影響認定標準,頻繁變更標準,將不利於保單的核保與理賠。

要改善上述困局,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回歸保險制。如此,可以複製全民健保的經驗,利用社會保險,定義服務輸送機制的規格,並定出自費項目。如此,商業長照保險便可嫁接在此體系之上,再創醫療險的奇蹟。

日本在20年前設立介護保險之時,也是徘徊在稅收制與保險制,最終採取保險制。在社會保險有效安排之下,商業長期看護保險蓬勃發展。日本的經驗,值得20年後的台灣深思。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9/7244323?from=edn_search_result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任何形式轉載、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Copyright © 2022 林梓燁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