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退休金3守則,專家苦勸別做這件事,會害你少存五百萬

高通膨時代來臨,擔心老後不夠花,逼得大家只能提早存退休金 !財政部每年都會公布國債鐘,看看每位國人背債多少,但是你有想過為了準備老後的退休生活,你要為自己背多少退休債?
最新調查顯示,今年台灣民眾的退休債時鐘竟撥快了2年,平均開始準備退休的年齡不到37歲;但是規劃退休除了要趁早,還有哪些不能犯的大忌呢?
「前幾天,兒子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以前吃過20元的滷肉飯嗎 』?我告訴他有,但是現在的滷肉飯一碗要50元」,「他非常驚訝的發現,以前吃一個便當的錢,現在只能吃一碗滷肉飯」,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楊曉文分享了一段她與兒子在通膨議題上的對話。
壞消息中的好消息 國人提早準備退休金
國人平均壽命超過80歲,但是統計顯示,不健康餘命平均7.56年 ,這代表的是,退休後我們可能需要花的錢會不少!
到底我們與退休的距離有多遠?台灣人壽與政治大學商學院共同進行「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這是一項持續性的調查,2023年結果顯示,民眾開始退休準備平均年齡大幅提前至36.99歲,較去年提早2.16歲。
擔心勞保破產,煩惱年金改革會讓退休金縮水,再加上長壽和高通膨雙重壓力,提早存退休金,是不得不的選擇。
「提早準備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發揮複利效果」,楊曉文試算,如果A先生25歲開始退休規劃,B先生40歲才開始,以月存3000元為例,報酬率都是2%。
到65歲時,A先生將可存到220萬元,B先生則僅存到117萬元;慢了15年,差距100萬元。
存退休金不敗法則1、提早創造複利效果
「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出複利效果,但要大家真正付諸行動,把複利效果做出來卻很難」;楊曉文以自己高齡91歲的父親為例,前一陣子父親才跟她提到,以前不懂退休規劃,錢都放在定存裡。
她感慨,「非常可惜,如果父親在25歲時候就著手退休規劃,經過60多年,複利效果有多大 」!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謝宗權則提醒,「投資最大盲點是不堅持,第二個盲點是認為現在不需要」, 複利的關鍵在於持續再投資,不要只看單年度,更不能受到循環影響;然後就像巴菲特的滾雪球理論,找到了夠濕的雪(好的投資標的),接下來就是要靠長坡道(時間)把雪球越滾越大。
不敗法則2、加倍,最簡單就是參加勞退自提
楊曉文認為,要對抗退休危機必須做到兩件事情「提早+加倍 」 ;「提早」的目的是要達到複利效果,至於「加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參加勞退自提(雇主6%+自提6%)。
如果從踏入職場的第一天,就參加自提,這樣退休金三大支柱,第二層的職業退休金(以勞工來說就是勞退)也架構好了,再來就是第三層的個人退休理財。
不敗法則3、投資最忌諱先保守後積極
市場上投資工具百百款,股票、債券、基金、保險....,我該選擇哪一種 ?
近年受到通膨影響,大家都發現退休金變薄了,有些人因而緊張 ,開始積極投資,這樣正確嗎?
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常務理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模擬三種投資情境,終身保守,先保守後積極,先積極後保守;結果發現最糟糕的投資策略竟是先保守後積極。
情境假設為25歲上班族,每年固定存款5萬元作為退休準備,預計60歲退休,但中間會經歷市場波動起伏,並且不幸在55歲那年遇到金融風暴。
情境1:張三終身採取保守投資策略,投資於平均報酬率2%,波動在1%以內的投資工具上。
情境2:李四年輕時主打安全牌,25到50歲時,採取和張三一樣的保守投資策略,50歲以後發現錢可能不夠,改採積極投資策略 ,錢進平均報酬率5%,但波動介於正負10%的投資工具。
情境3:王五在25至50歲時採取積極投資策略,50歲以後轉趨保守。
精算後發現,一路保守的張三,退休時可以存到475多萬元;先積極後保守的王五在60歲要退休時,可以存到900萬元,「這是最正確的投資策略」,黃泓智說。
最差的就是先保守後積極的李四,退休前只能存到約350萬元。
其實,我們周圍有非常多的李四,這次台壽保和政大商學院的調查就顯示,有三成已退休者認為投資態度應該要積極,但黃泓智卻表示,「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他提醒,「如果遇到了金融風暴,投資被腰斬,想要再把那50%賺回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黃泓智認為,正確的投資方式應該像王五,年輕時積極接近退休前轉趨保守;至於張三好不好?「他存到了400多萬元,但那是40年後的400多萬元,別忘了以前一個便當錢現在只夠吃一碗滷肉飯」,黃泓智說。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7261451?from=edn_search_res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