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政府很難大樂退,自己存退休金的2眉角

「存退休金,光靠政府基金絕對不夠,也不可能靠雇主提撥6%(新制勞退金雇主每月法定提撥額),勞工必須要有自覺,有多餘的錢一定要為自己做退休準備。」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秘書長姜漢中看了這幾個月政府退休金績效一片慘綠,語重心長建議民眾,要及早做投資打算。
姜漢中直言,政府勞保的財務狀況非常嚴重,2029年可能就會面臨破產,新制勞退金雖然是每個人自己的退休帳戶,沒有破產的問題,但基金績效十幾年來不到4%,其實非常低,勞保和勞退累積的退休金,頗令人堪憂。
勞動部資料顯示,新制勞退基金規模為3.15兆元,公務員人員退撫基金規模則為7,497.6億元,堪稱國內兩檔超級重磅基金。撇開年金改革因素不談,到底兩個大基金,還可以怎麼做,提升投資績效?
資產配置 提高公建等另類投資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表示,2022年政府退休金績效呈現負值,應屬短期波動,從長期面來看,不需要太擔心。不過,要拉高政府退休金的長期績效,也有難度,因為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勞退基金都是大型的基金,決定其報酬率的主要因素在於資產配置。
以勞退基金來說,資產配置是一年前就已經設定好,彈性調整的空間很有限;同時,基金持有的股票成本,其實和大盤的成分很接近,績效表現很難和大盤脫鉤,「面對大盤上上下下時,很難在大盤大跌的時候,基金還是賺的。」
他觀察加拿大或其他國家的大型退休基金,在資產配置上會有一套另類資產,包括基礎建設、不動產、避險基金等投資標的,例如加拿大的退休基金資產配置大約是三分之一股票、三分之一另類資產、三分之一債券,所以歷年來的投資報酬率都很不錯,甚至在股市大跌時,其基金的績效還是賺的。「能夠打敗整個大盤的,通常都是另類投資的比重放比較重的。」
黃泓智說,另類資產和股票的連動性比較不高,所以當大盤跌的時候,有的另類資產可能還是賺的;反之,若像前兩、三年股票大好的時候,也許投資在另類資產的報酬率沒有那麼高,但整體長期而言,對退休金的結構是好的,在大盤下跌時,相對抗跌。
他建議,我們政府退休基金現在雖有些投資在另類資產部分,但和國外政府基金配置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比例,還差一大段,未來可以考慮加重另類資產配置比例,投資的彈性也可再更寬鬆一點。
給公務員多開一扇門 幫助民眾存夠退休金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7月起,初任公務人員不再參加現有的退撫基金,黃泓智說,影響所及,原本經歷年金改革,退撫基金破產大限可延後至2051年,現在破產年限又要提前至2046年,「初任公務人員的退休金安全了,但已參加退撫基金的66萬餘人,反而成為弱勢一族。」
他分析,因為新制退撫基金採確定提撥制,初任公務人員有自己的退休帳戶,可自主投資,預估65歲退休時,至少有60%所得替代率,再加上公保所得替代率10%,退休時可拿到70%至85%退休金。
反觀現在退撫基金的財務缺口難以彌補,未來不可避免將會持續年金改革,退休金也會一再被打折扣,預估最差的情況,現職公務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可能不到50%,兩相對照,情何以堪。
黃泓智主張,政府應該多開一個「門」,篩選適合的退休基金為投資標的,讓現職公務人員在退撫基金外,再額外增設退休帳戶,並評估自己的年齡、風險承擔能力,自主投資,多儲存自己的退休金。
例如公務人員每月提撥6%在政府預設的自選平台上選擇保守、穩健、積極等不同類型的基金,同時在6%的額度範圍內政府也提供免稅優惠,鼓勵大家多存退休金,才是保障自己老年生活更好的作法。
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 本金+時間=滾出雪球來
姜漢中認為,大家提到政府基金時,最關注績效(投資報酬率),但報酬率卻是最難以掌控的,例如這幾年新冠疫情衝擊、俄烏戰爭等,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基金收益率的起伏也無法預料,因此更應該應該想辦法從本金與時間兩個角度提升。
以本金為例,最好每個月提撥的金額可以適度拉高,當報酬率好的時候,投資金額也會提升;時間的部分,若能提早個5年、10,甚至15年提早開始做準備,這樣就可稍微彌補投資報酬率不好的因素。
他語重心長的說,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勞保有破產的風險、新制勞退基金的收益率又不好,要降低這兩個不利的因素,正本清源的作法是,如果自己也另外準備一筆退休金,就不必太擔心勞保的財務危機,或是勞退基金的績效不好,以後拿不到退休金或退休金太少,「這樣退休時的衝擊就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