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都拿去買美元資產,台灣壽險帝國碰到美國暴力升息就沒轍?

台灣壽險業資產規模上看34兆元,看似一座堅不可摧的金融帝國,不過,它長久以來存在兩個結構性問題,不發作則已,一旦碰上了大環境的升息,結合股市、匯市波動,便在帝國內外自然形成一場完美風暴。近來國內壽險業歷經淨值危機、財報爭議,又罕見出現流動性風險,即是明證,最可怕的是,暴風圈尚未遠離,台灣的壽險業帝國,還將面臨一場苦戰。而即將接軌的IFRS17(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公報)及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2.0版,就有如一面照妖鏡,將更加凸顯這兩個結構性問題,讓完美風暴愈滾愈大。
罕見! 壽險業出現流動性風險
結構問題1、收了大批新台幣保單,重押海外美元資產
去年以來,保險業很不平靜,產險業經歷防疫保單浩劫,壽險業也不好過。尤其是,美國暴力升息讓壽險業持有的債券等資產出現鉅額評價損失,導致淨值大降,多家大型壽險業淨值比低於法定標準,業者爭取變更會計政策獲金管會認同,掀起一波財報爭議。
更令人不解的是,跟銀行相比,向來比較不會有擠兌等流動性風險的壽險業,竟然也傳出流動性危機。
一位資深保險界人士分析,引爆這一連串風暴的「元凶」,主要就是台灣壽險業的兩大結構性問題。
第一個結構性問題是,資產負債不匹配。
他說,根據中央銀行資料,2000年時,壽險業資產占全體金融機構資產比重才11%,20年後的2020年,攀升到36%,壽險業資產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保費收入快速成長。
壽險業賣了那麼多的保單,收了錢資金就得妥適運用,但壽險業的資產負債,卻在「天期」跟「幣別」未能做好匹配,尤其是幣別的錯置,更是問題重重。
最顯而易見的是,國內壽險公司賣了很多新台幣保單,收到保費收入後,卻多數拿到海外投資。根據保發中心統計,今年1月底止,壽險業可運用資金30兆元中,有高達21兆元都是國外投資。
而在國外投資中,有九成都是美元計價的商品,換言之,美國升不升息,美元兌新台幣匯率是多少,就成為了壽險業最敏感的風險因子。
去年以來美國暴力升值,壽險持有大量債券價值貶損,因此衝擊淨值,連大型壽險公司淨值比都低於法定標準,金管會才允許更改會計處理方式,讓資產重分類,將原本用市價的資產改按成本列帳,不過,這位資深保險界人士直言,「這在其他國家不會發生」。
而早年在低利率時期,資產分類採市價,反而是有助淨值增加,當年採取這種會計政策的業者,也沒想到去年會因升息、股市崩跌,反而變成淨值的殺手,這些根本原因都是資產負債的貨幣嚴重錯配。
影響:避險成本水漲船高,侵蝕獲利
中華信評負責保險業的分析師謝雅媖說,台灣壽險業的產業風險為略高,主要反映資產負債天期、幣別不對稱,加上利差損等問題,讓投資槓桿比其他國家高。
而幣別的錯置,高達21兆元的國外投資,也讓壽險業付出昂貴的避險成本。
一位壽險業者說,壽險業的避險工具,主要有CS(換匯)及NDF(無本金交割遠匯),CS的定價是以台美利差為基礎,因此台美利差擴大,換匯交易的避險成本走高。
NDF的定價則跟預期匯率走勢有關,當匯率波動大,不確定性愈高,NDF價格也高。
也因此,近來台美利差擴大,加上新台幣又突然大升大貶,導致避險工具價格上揚,衝擊壽險業獲利。
在業者爭取下,金管會日前修改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規定,外匯準備金是當新台幣貶值,壽險業有兌換利益時,需提存一筆準備金,當新台幣升值出現匯損時,就可以拿準備金來沖抵,有平穩損益效果。
新規定則是新增將避險部位衍生的避險費用,納入準備金水庫中,當避險成本相對高時,可以拿準備金沖抵減輕避險成本壓力;反之,當避險成本相對便宜時就額外提存外匯準備金。
此舉不但可以更加發揮外匯準備金「晴天儲糧、雨天撐傘」的功能,也讓壽險業者化解這波匯率波動對獲利的衝擊。
不過,中華信評卻示警指出,抵銷避險成本在會計數據方面的影響,可能無法改變台灣壽險業者面臨的外匯風險的「風險本質」。
尤其國外投資比重居高不下,台灣壽險業所面臨的外匯風險高於其他鄰近的亞太區同業,在變幻莫測的外匯市場中,過度以獲利為導向的外匯風險管理思維,可能會使獲利面臨衝擊,並導致資本與獲利水準波動增加。
謝雅媖說,因台灣過去數年保費快速成長,資金需要去化,而台灣本土債券市場尚未能提供足夠的量能,匹配壽險公司對於投資天期與收益率的要求,所以需要往國外投資,天期才能儘量匹配。
而且壽險業需要解決負利差問題,除了負債面透過新保單去縮減負利差外,資產端也需要從國外找好的收益率,這都讓國外投資升高。
與日韓相比 壽險海外投資比明顯偏高
謝雅媖說,跟鄰近的日、韓相比,台灣壽險業國外投資比重明顯偏高,以去年為例有近七成。而曾長期處低利率的日本,國外投資也一度呈成長趨勢,2021年時達到近三成,但最近因升息等因素,也逐漸轉往國內市場投資,日本國內公債的天長期、規模也夠,因此,日本壽險業的外幣投資比重已開始往下降。
而韓國的國外投資比重則不到二成,中國大陸更低因國外投資並未開放。
立委吳秉叡日前質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時也提到,避險成本如果真的不必要花、能減少是好的,但避險成本減少的同時,也必須注意不能讓風險發生的機率提高,這是兩面的,給業者彈性的同時,也應注意未來風險承擔能力會否變低。
黃天牧說明,商品結構調整非常重要,(業者)儘量把儲蓄險部分轉換到保障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錢要到國外投資。
而商品結構問題,就是台灣壽險業另一個結構性問題。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商品結構調整非常重要,(業者)儘量把儲蓄險部分轉換到保障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錢要到國外投資。 報系資料照結構問題2、儲蓄型商品為主力,利率走高,客戶就變心
資深保險界人士說,國外壽險公司大部分都是保障型商品,但台灣壽險業商品結構則是儲蓄型居多,保障型商品少。這樣的商品結構,最近也讓壽險業原本不該有的流動性問題也出現了。
他說,當利率走升,銀行商品收益率高於利變壽險等儲蓄型保單後,很多保戶會在過了解約損失期後就去解約,把資金拿來投入收益率更高的銀行、證券商品,導致壽險業去年下半年「入不敷出」,保費收入不足以支付保險給付、解約等支出,產生流動性問題。
在矽谷銀行遭擠兌引發流動性危機倒閉後,壽險業的流動性風險也引發關注。金管會日前特別放寬保險業從事附條件交易的債券種類,以因應壽險業短期資金調度需求、緩解流動性壓力。
一位保險學者說,保險契約解約要扣除高額解約費用,跟銀行定存解約只有利息,打折本金仍在,相去甚遠。因此,過去流動性一直不是壽險業要擔心的問題。
但多年來壽險業為縮小利差損,吸收大量儲蓄性質保費,以擴大投資收益,這類保單通常經過鎖定期後,解約金加上其他提領金額,就可以超過所繳保費,使得這類保單與銀行定存有點相似,這種負債比率愈高,流動性壓力就愈大。
這位保險學者說,隨著這十幾年商品結構的改變,壽險公司變得愈來愈有銀行的味道,因此面臨的流動性的風險也逐步增加,雖然跟銀行仍相去甚遠,但已經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而商品結構跟資產負債不匹配這兩個結構性問題,也是相互牽動,就是因儲蓄型商品大量吸金後,加重資金去化壓力,讓國外投資比重偏高,資產負債幣別無法匹配,損益易隨匯率波動,升息時鉅額評價損失導致淨值大降,甚至面臨流動性風險。
引用新聞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106321?from=edn_search_result